连结专业与愿景 开拓多元未来
教育资讯 教育专业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42期 香港四邑商工总会陈南昌纪念中学 陆咏恩校长在教育转型的洪流中,课程领导是一种对未来的承担,以及对学生潜能的信念。我校在课程发展上,积极回应社会对多元人才的需求,透过具前瞻性、整合性及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设计,致力培养学生的知识基础、共通能力、价值观与社会触觉,装备他们迎接瞬息万变的未来。
建构专业学习社群文化 强化教师专业实践力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催化者。我校持续实践「开放教室计划」,鼓励教师透过互相观课、教学研讨与反思交流,推动校本教学实践。每学年设立焦点主题如「自主学习策略」、「人工智能教学应用」,凝聚专业发展方向,提升教师课程设计与教学领导的能力。同时,引入人工智能(AI)辅助教学,进行学习分析、设计分层任务及提供个性化回馈等。教师透过专业发展工作坊掌握相关技术,进一步提升教学效能。这种「专业学习社群」模式不仅强化了教师的协作文化,也为课程创新奠定基础。
发展跨学科专题研习 连结知识与真实情境
在全球教育趋势中,跨学科学习已成为提升学生整合能力的核心策略。我校积极推动跨科专题研习,将学科知识与真实生活情境连结,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与创造力。项目包括:
‧ 「南昌猫舍计划」:融合生物、科技与公民教育,学生设计智能猫舍,探讨动物福利与社区互动;
‧ 「土沉香STEAM保育计划」:结合科学探究与环境教育,学生透过数据分析与社区倡议,推动本土植物保育;
‧ 「CNC太阳能计划」:整合物理原理、工程设计与可再生能源应用,学生制作太阳能装置,反思永续发展议题。
连结社区与企业 拓展生涯视野
为回应香港人才结构的多元化需求,我校积极与社区、企业及大学合作,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学习与成长:
‧ 校本特色课程:开设「创意科技科」、「综合艺术课程」及「应用学习课程」,帮助学生探索兴趣与职业导向。
‧ 职场体验与服务学习:与本地企业合作安排实习,例如与设计公司合办暑期工作坊,或与环保组织协作社区服务项目。
‧ 大专院校协作:安排学生参与大学讲座、实验室参访,及早接触专业领域,规划升学路径。
不只传递知识 更是释放潜能
课程设计不应只是制度上的调整,更是价值的体现。唯有真正理解学生的需要,并以专业引领与制度支援作为依据,教育方能发挥改变命运的力量。作为校长,我深信,建立专业学习社群、推动跨科整合与善用社会资源,正是我们回应时代、成就学生的具体实践。未来,我们将持续进行课程优化,结合科技发展与社会变迁,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教育中发掘自我、突破限制、走出属于自己的多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