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再出发 踏上多元共融

文: 教育传媒

教育资讯 教育专业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42期 东华三院群芳启智学校 梁永鸿校长

在一个讲求效率与标准化的教育制度下,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轻松地跟上主流课堂的节奏。有些学生学得较慢、理解较困难,又或者对声音、光线特别敏感,甚至连开口讲一句完整的句子都有困难。他们不是不愿意学,而是学习之路对他们来说,本来就比较崎岖。他们,就是我们所说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简称SEN)。

根据香港教育局资料,SEN学生包括自闭症、读写障碍、语言障碍、专注力不足/过度活跃症(ADHD)、智力障碍、肢体残障等不同类型。在香港,每十位学生中就有一位被界定为有特殊教育需要。而在融合教育的推动下,这些学生已经逐渐进入主流学校学习,与一般学生一同成长。但问题是,主流教育制度准备好接纳这群学习模式与需要都不同的学生了吗?

SEN学生面对的挑战:不只是学得慢

社会大众对SEN学生的理解,往往停留于「学得慢」、「坐不定」、「经常出事」。但这种简化式的标签,忽略了他们真实而复杂的学习处境。

例如,有语言障碍的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老师的指令,亦难以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意思;有自闭症的学生可能对声音、灯光极度敏感,甚至因为一支笔掉落地上就情绪失控;有ADHD的学生可能五分钟都无法集中,但对某些兴趣主题却极度投入;有发展性协调障碍的学生可能握笔困难、写字吃力,连绑鞋带、穿衣服都感到是挑战。

这些学生在传统课堂中,经常被误解、忽略,甚至标签为「调皮」、「懒惰」、「不合作」。但实际上,他们并非缺乏能力,而是需要另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更适合他们感官处理,节奏掌握与表达模式的学习环境。

教师的困难:资源有限 时间不足

面对这些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其实十分愿意配合和支援,只是现实往往力不从心。一位主流班级的老师通常同时要照顾二三十名学生,兼顾课程进度、教学评估和行政工作,已经相当吃力。若还要为SEN学生设计个别化教材、调整教学节奏,并进行差异化教学,未必人人都能应付。

虽然不少学校设有SEN统筹主任(SENCO)或支援教师,不但人手有限,流动性也大。况且,SEN学生的支援不是一堂课、一星期几次,而是全天候、跨场景的。老师们普遍反映:「我知道他们需要帮助,但我真的没有时间、没有工具也没有方法。」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方式,可以有效支援老师,同时真正回应学生的需要。

结语:用心看见每位学生

当我们愿意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潜能,愿意放下「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教育才真正踏上多元共融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