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改革启示 教育枢纽连接全球
近年来,国家教育改革步伐加快,特别是2014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采用「3+1+2」模式,打破文理分科壁垒,彰显了对学生综合素养与跨学科能力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香港于2009年推行三三四新高中学制,鼓励学生灵活选科并积极推行跨学科学习。香港教育体系的改革经验与国家教育发展相互呼应,为香港进一步优化教育产业、并在全球地缘政治变局中巩固自身定位提供了实践经验。
详细内容引领跨科课程设计 回应香港发展所需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教育肩负着培育未来人才的重任。玛利诺神父教会学校深明此道,团队致力超越传统学科界限,目标明确地培养学生具备多元能力与素养,积极回应香港迈向知识型经济及人才结构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详细内容连结专业与愿景 开拓多元未来
在教育转型的洪流中,课程领导是一种对未来的承担,以及对学生潜能的信念。我校在课程发展上,积极回应社会对多元人才的需求,透过具前瞻性、整合性及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设计,致力培养学生的知识基础、共通能力、价值观与社会触觉,装备他们迎接瞬息万变的未来。
详细内容游戏化学习 促进多元发展
在当今全球化和科技迅速变迁的背景下,香港的教育系统面临着多元化人才结构的挑战。要满足这一需求,救世军韦理夫人纪念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策略,设计跨科课程,并引入游戏化学习的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本文将与大家探讨如何透过游戏化学习的策略来达成这一目标。
详细内容灵活教学策略 创新课程设计
当前科技正在迅速发展,香港需要多元化的人才,以配合发展需要,学校在这方面担任重要的角色。现在的孩子,需要看到自己需要(自身的兴趣及强项)、社会需要及国家的需要,而社会、科技发展的速度,更是我们无法估计,单凭学校负责输入知识,实在无法应付全球化的需要。因此,在正规课程以外,我们更要培养学生有探新求知的精神,乐学活用的态度,然后方能成就未来。
详细内容教育再出发 踏上多元共融
在一个讲求效率与标准化的教育制度下,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轻松地跟上主流课堂的节奏。有些学生学得较慢、理解较困难,又或者对声音、光线特别敏感,甚至连开口讲一句完整的句子都有困难。他们不是不愿意学,而是学习之路对他们来说,本来就比较崎岖。他们,就是我们所说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简称SEN)。
详细内容以人为本 以爱育人 生命燃点教育之光
当教育的温度触达每一个特殊的心灵,点亮孩子的成长之路,特殊教育便绽放出无与伦比的光芒。救世军石湖学校谭天佑校长,自去年9月担任校长一职,带着对特殊教育的炽热情怀与深刻见解,走进这所承载无数特殊孩子希望的学校。在教育不断创新突破的时代中,他将如何用专业与爱心,为特殊孩子量身打造独特的教育模式?又将怎样带领团队开拓特殊教育的新方向?本期新校长对谈,跟随我们的脚步,走进救世军石湖学校,倾听谭天佑校长讲述特殊教育背后的故事,一同探索这片充满爱与希望的教育领域。
详细内容制定教学策略 促进多元发展
领导一所特殊学校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多元需求,并制定促进学术、社交及情感成长的教学策略。首先,必须与教师、治疗师、家长及社区建立共同愿景,强调个别化学习及跨专业协作。透过定期举办专业发展工作坊,我们能够赋能教师采用多元教学策略,例如通用学习设计(UDL),确保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参与学习。
详细内容AI赋能教育创新 探索学习新路径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教育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兴伦实验学校联合香港18区每区一间代表学校,共同启动AI自主学习创新项目。项目为参与学校免费开放AI学习平台,涵盖数学、物理、化学、公社科等知识点,让同学可以自主学习,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或是自我挑战,追寻更佳成绩;每间学校每年更有1万元奖学金,让学校自主发放给成绩进步同学;而学校使用平台的经验,会透过《教育专业》及《香港教育杂志》分享,让社会人士得悉在AI自主学习范畴,学校的成功经验得以让更多学校借镜参考。
详细内容书香作媒,情谊无界
自2004年起,香港多间学校在教育局协调下,与内地不同省市,包括北京、上海、宁波、广东、四川、浙江及福建等地建立姊妹学校关系。这个计划二十年来一直为两地师生提供宝贵的交流平台,促进彼此了解、文化交流,并共同提升教育质素。作为一名学校图书馆主任,我一直思考如何善用这个平台,推动学校的阅读氛围,并让学生从阅读中建立更深层次的人际和文化连结。
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