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文艺碰击 激发创意与兴趣
教育资讯 教育专业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41期 天水围循道卫理小学 优秀教师 跨学科写作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天水围循道卫理小学发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在人物形象的描写上不够具体。为此,洪莹莹老师、何小荃老师、温馨老师及谢昂真老师以「文艺碰击.创形带写展新意」为主题,结合中文科和视艺科,为五年级同学设计了一个75分钟的创意课堂。这堂课旨在通过赏析、构思、创作和写作四个步骤,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视艺元素的辅助下,学生能够将虚幻的人物形象具体呈现,并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该项目受到广泛嘉许,团队更荣获2024年优秀教师选举创新教学组奖项。
鼓励多元答案 发挥无限创意
创意课堂以热身活动开展,引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促进他们更投入地学习。老师们会设计不同情境,并提出一些创意问题,让同学们进行互动。例如,当得知停课消息后,学生被问到「如果你回家继续睡觉,醒来发现自己穿越到唐代,请以『唔好意思』为开头进行对话」;或是「学校因紧急装修而停课一星期,请以『哎呀』为开头进行对话」。这些问题的答案由学生自行决定,提倡多元化的回应,鼓励他们发挥创意。教学团队表示:「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况下,学生有很多发挥的机会,更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也让老师能够更了解他们的思维,进而提升课堂的投入感。」
解构服装特色 了解人物形象
在鼓励多元答案的氛围下,老师会先为同学解构服装,重温相应部分的词语。例如展示六套各具特色的古代服装,让同学们分组进行学习,配对领、襟、袖、盘扣、腰带、帔帛、下摆、袈裟等词语,希望让学生发现难点,并作出提问,了解到自己「已知的」与「未知的」部分,从而引发主动探索的求知精神。
继之,老师会让学生「眼观手触」,透过多感官学习,从不同视觉及触觉感受中,想像穿著六套服装的不同人物形象。在同学认识服装的组成部分以及感受服装的材质后,老师会让同学发挥想像力,利用电子工具Classkick把服装进行分类。
同学可以根据服装、颜色等原则进行分类,当中没有既定答案,让同学「辨衣识人」,理解不同性别、年龄、职业、身份地位的不同穿著配搭、服饰与材质,借以建设中文与视艺结合的桥梁,透过服装反映人物形象。同时,同学亦需要就分类的原则进行分享,希望他们能够学会敢于发言、大胆假设。
结合中文篇章 呈现人物形象
是次项目亦结合中文课堂《魔瓶》的篇章,让同学发挥想像力,并借着创作训练听说能力。团队指《魔瓶》的篇章中并未提及主角胡媚儿的年龄、身份等,只知道他是古代的街头卖艺人,同学对他可以有很多的联想。因此,课堂中老师会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根据「人物设定表」选取不同的布料,在服装模型上设计出他们心目中胡媚儿消失后重现江湖时的形象,并利用具象化的人物,对衣服的布料、款式等进行反复观察、感受,以文字具体地描写出胡媚儿的形象。最后作品会被放上舞台,并由各组同学分享描写胡媚儿形象的段落,让大家通过描述,猜一猜指的是舞台上的哪一个服装模型作品。课堂后,同学也可以利用Padlet,在课后的时间继续猜一猜。
团队分享指:「同学在课堂中非常投入,表现踊跃。我们希望藉创意课堂给予他们创作和接触新媒介的机会,使学习和知识的视野更加广泛。例如在中文学习方面,我们发现同学在描写人物方面有明显的进步,通过观察和感受服装的过程,同学描写时会更加细致,更有条理,也更为精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同学可以充分发挥想像力,并训练他们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此外,我们在课堂中安排了分组活动,让他们有更多沟通与表达的机会,我们认为小朋友在这方面也有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