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位孩子都被看见
教育资讯 香港教育杂志 教育传媒 香港教育杂志107期 谭凤婷校长 啬色园主办可铭学校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不仅是学习知识的旅程,还有情绪与心灵的成长。教育的核心不应限于教授各学科的知识,更应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与心理健康。如何在教育中看见每个孩子的独特需求与潜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每天的开始:观察与关心
每天清晨,当学生走进校园,无论是对师长的问候,还是与同学彼此互动,都透露着他们当日的情绪状态。教师迎接学生开展课程前,应多关注他们的精神面貌、身心状况与情绪表现,这些微小的细节能帮助教师洞察学生的需求,并适时给予支持与帮助。
学生精神健康的关注
近年学生的精神健康问题被受到关注,教育局倡导学校采用「普及性」、「选择性」及「针对性」三个层面的模式加强对有精神健康需求学生的支援。儿童与青少年阶段的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等变得日益严重,这些问题常常会以身体、情绪或行为上的不同症状呈现。学校需要在「普及性」层面提升学生、教师与家长对精神健康的认识,并能及早识别出有需求的学生,协助增强他们的抗逆力与精神健康;在「选择性」层面方面,良好的班级经营管理有助促进师生关系,学校与家长积极沟通能有助对精神健康风险学生的识别与支援;而在「针对性」层面,定期的学生个案会议有助识别及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支援。
提升情绪价值,建立安全心理环境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装备学生应对未来的挑战,教育工作者应将焦点从「整体」转向「个体」,关注每位学生的独特需求、情感状态和成长潜力。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有利的成长环境,首要保障他们的情绪安全与归属感。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学生需要先感到被接纳、被理解,才能在学习中达到自我实现。当教师真诚地关心学生,并在情感上支持他们,学生才能在这样的心理安全环境中健康成长。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教师的角色更多是成为学生心灵的引导者,协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理解自我、认识他人、并学会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社会情绪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情绪管理、目标设立、培养同理心及提升责任感。
「让每一位孩子都被看见」是一种教育信念,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透过鼓励与支持帮助孩子管理情绪,为学习打下基础,为他们的心理健康与未来成长铺平道路。教会他们如何面对自己,如何处理情绪,如何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在未来的世界中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
4148889d990acc3e1f33d8c40ab098705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