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精神雪柜 建立情绪支援网

文: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 教育资讯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44期 救世军韦理夫人纪念学校 程志祥校长

香港政府在教育施政中,日益重视学生身心健康与家庭教育的整合,推动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健康成长机制。面对快速变动的社会环境,学校若单靠课堂知识,难以全面照顾学生的情绪与心理需要。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让学生更认识自己、学会自我支援,并在遇到情绪风暴或困难时,能迅速获得适切的支持与解决方案。以「精神雪柜」为核心概念,让学生拥有一个专属、可操作的情绪自助工具箱。

一、精神雪柜的构成:自我认识、情绪管理与支援通道

精神雪柜由三大区块组成,分别对应学生的内在资源、情绪调适与外部支援网路。自我认识区:引导学生察觉情绪的来源、身体信号与思考模式,学习命名情绪(如焦虑、沮丧、愤怒、孤单等),建立「情绪清单」与「事件-反应-后果」的因果表,促进自我理解与同理心的培养;情绪管理区:提供可实践的自我帮助策略,如呼吸与放松练习、短期目标设定、正念训练、身体运动与创作活动(音乐、绘画、写作等),以及选用适合的情绪调节工具组合,让学生能在当下选择适切的应对方式;支援通道区:建立「即时与长期」两条支援路径。即时支援包括校内的辅导员、同侪辅导、学校健康促进小组,以及危机通报机制;长期支援则涵盖家长教育、社区资源连结、心理健康课程与家校互动平台,确保学生在不同情境下都能取得协助。

二、落地策略:从课堂到家庭的系统化实践

感知与共情的课程嵌入:在语文、社会科与艺术科中嵌入情绪自我认识与沟通技巧的学习单元,让学生透过日志、角色扮演与同侪回馈,提升自我察觉与他人理解能力;校本化的「情绪自助工具箱」教学包:为每所学校设计可操作的教学资源包,包含情绪日记模板、放松练习音频、创作活动指引,以及「紧急时使用的步骤表」,方便学生在不同情境快速启用;家长教育的协作机制:建立家长工作坊与线上资源,教授家长如何辨识孩子的情绪信号、如何提供支持与安全感,并共同制定家庭规范与日常互动模式,让家校形成一致的支援语言与行动;社区资源的连结与评估: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青少年咨商机构等合作,建立学生与家庭的咨询管道与转介机制,并定期评估成效,确保资源贴近学生需要。

三、避免孤单感:提升被看见的安全感

「精神雪柜」的核心在于让学生明白,情绪不是孤立的问题,而是可被理解、可被管理的信号。透过自我认识与自我照顾的练习,学生会发现自己并非孤单,校园也不是唯一的解决场域。当情绪风暴来临时,学生能迅速启动内在工具箱,同时知道如何寻求外部支援,减少因不被理解而产生的孤立感与无助感。这不仅提升个体的情绪韧性,也促进同侪互助、家庭支持与社区资源的整合运作,真正实现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健康成长机制。

以「精神雪柜」为核心的身心健康教育,正是回应政府施政重点的系统化实践。它把情绪与心理健康变成日常可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自我支援、懂得寻求帮助,并在家庭与社区的共同努力中得到持续照顾。当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寒风中打开自己的精神雪柜,找到适合的温暖与力量时,香港的教育便能更稳健地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