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运动共融体:香港残疾运动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文: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 教育资讯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44期 胡小玲女士 中国香港残疾人奥委会

在香港这个充满活力的国际都会中,体育运动不仅是竞技比赛,更是促进社会共融的重要纽带。残疾运动的发展,既关乎运动员个人的成就与成长,更体现了社会的包容与进步。作为中国香港残疾人奥委会的行政总监,有幸见证了近年来残疾运动从边缘走向大众视野的转变历程。这个转变的背后,离不开香港特区政府的政策支持、融合教育体系迈向完善,以及社会各界对共融的认知和参与。

特区政府鼎力支持:为残疾运动发展注入动力

政府近年对残疾运动发展的资源投放显著增加,根据最新公布的财政预算,2024/25及2025/26年度用于残疾运动的总开支将超过1.3亿港元,这一数字较十年前增长近三倍。这笔资金主要用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对运动员的直接资助,包括训练津贴、装备支援和参赛经费;其次是推动残疾运动项目的普及,如社区活动和学校合作计划;最后是场地及设施的优化改造,确保无障碍运动场馆和专业训练设备的完善。值得关注的是,过去五年间相关拨款的增幅超过八成,充分体现了政府对残疾运动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承诺。增加的资源投放直接反映在运动员的优异表现上:在2024年巴黎残奥会上,香港代表团勇夺3金4银1铜的佳绩,创下自北京2008年残奥会后的最佳战绩。其中,年仅14岁正就读中三级的吴卓恩在女子SB6级100米蛙泳项目中夺得铜牌,成为香港史上最年轻的残奥会奖牌得主。这些令人振奋的成就足以证明,只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机会,残疾运动员同样能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芒,为港争光。

教育体系中的缺口:发掘运动潜能需从基础做起

相比几十年前,现今残疾运动发展已一日千里,但未来要实现残疾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基础教育着手。虽然目前香港中小学的体育课时已从过往的每周仅有两节课逐步提升,但仍远低于内地、部分亚洲及其他欧美国家。另外,在融合教育的环境下,具有体育潜能的残疾学生往往其才能容易被忽略而错失黄金培训的机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教师普遍缺乏残疾运动的专业培训,难以准确识别残疾学生的运动天赋;学校的课程设计普遍偏重学术科目,体育常被置于次要地位。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首要之务是增加体育课时,并培养学生每天自发做运动的习惯,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接触和体验不同运动项目。此外,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多元化体育专业培训同样刻不容缓,提升学校融合教育氛围、教师队伍对残疾学生潜能的识别。这些措施的落实,将为发掘和培养残疾运动员第二梯队奠定坚实基础。事实上,许多优秀的残疾运动员都是在普通学校或社区活动中被发掘。

全民运动:伤健共融及健康社会的基石

推广全民运动不仅是培养精英运动员的途径,更是建设健康社会的长远投资。香港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增多的双重挑战,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全民运动具有多重意义:既能增强市民体质,减轻医疗体系的负担;又能促进心理健康,特别是对残疾人士而言,体育活动往往是他们融入社会的重要桥梁。近年来政府大力推动的「全民运动日」、「残疾人士体育训练计划」等项目,正是为了鼓励全民参与体育运动、促进伤健共融,营造更为健康活力的社会氛围。

今年香港将迎来两项重要的残疾运动盛事:首先是于2025年10月5日在香港启德体艺馆举行的「香港残奥日2025」,这是政府投放资源举办的全港最大规模残疾运动体验日,让大众借此亲身体验残疾运动,以增进对其的认识。紧接在12月,是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首次在香港设立赛区,举办硬地滚球、轮椅击剑和残奥乒乓球(TT11组)、特奥乒乓球,以及大众项目——轮椅舞蹈五个比赛项目。这是香港体育兼残疾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届时需要全体市民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

展望未来,香港的残疾运动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但仍有很多工作需要持续推进;政府的资源投入、教育体系的改革完善、全民的积极参与,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学校重视体育发展,让残疾学生的潜能不被埋没;盼望更多企业支持残疾运动,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更呼吁校长在学校发展计划渗入相关元素,共创关爱校园及伤健共融的社会,携手打造真正的「残疾运动共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