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深耕香港教育资讯 藉港区经验服务大湾区
教育专业 教育资讯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44期 教育传媒 周日发记者:教育传媒成立至今刚满七年,当年你离开传统媒体公司,与两位合伙人一同创办这家公司,当时的创业初衷是什么?
周日发:当年离开传统媒体,绝非一时冲动。在传统媒体任职多年,我清晰发现教育领域的资讯传播存在明显「断层」——学校需要的专业内容,和家长渴求的实用资讯,始终难以精准对接。
比如不少家长想了解香港各校的教学特色、升学路径,过去只能靠零散搜集资料,很难获得系统资讯;另一边厢,学校希望向家长传递办学理念、教学规划,也缺乏高效直接的管道。同时我也留意到,教育界是重要的专业界别,但校长和老师之间,同样缺少一个能畅通交换行业资讯、交流教学经验的平台。
我和两位合伙人都有媒体背景,更对教育领域充满热情。我们希望凭借自身的媒体经验,为学校与家长搭建一座专业的沟通桥梁,把学校、家长和各类教育资源串联起来,专注走「教育资讯专业化」的道路——这就是我们当年创办教育传媒最核心的初心。
记者:创业初期挑战重重,公司更历经社会事件与疫情的冲击,当年教育传媒是如何度过难关?期间有无印象深刻的事?
周日发:教育传媒在2018年底成立,创业刚起步就遇上2019年初的社会事件。感谢教联会的支持,我们合作出版《教育专业》杂志,免费派送到全港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及特殊学校,发行量高达30,000本。这本杂志的内容紧贴教育政策动向,刚好满足了校长和老师对行业资讯的需求,也得到了学界的好评,这不仅给团队带来了很大鼓舞,更让我们确信当初的发展方向是对的。
到了2019年底,疫情又突然来袭。最严重的时候,受人流管控影响,学校不得不取消各类活动,家长也很难及时掌握学校的最新动向。这时我们推出的《香港教育杂志》和GoodSchool网站,很快就受到了家长的认可。我们有客制化的发行渠道,能帮学校和目标家长群体精准对接,当时不少学校校长都主动联系我们,说我们的免费杂志和网站,能帮助他们向合适的家长群体传递办学理念和相关资讯。也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杂志业务和电子出版业务都稳定下来了。这两件事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有危便有机」这句话确实是有道理的。
记者:七年过去,公司从5人团队发展至今超过20人,业务精准匹配学校需求,你认为公司能够稳步成长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周日发:有句深入人心的电视广告标语「因为专注,所以专业」,我一直很赞同这句话,它也恰好说中了我们公司的发展核心,而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团队里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坦白说,早年专门深耕教育媒体的人才本就稀缺,这些人才过去大多在传统综合性媒体任职,常要同时应对不同领域的版面工作,难以在单一领域充分发挥所长。而教育传媒很幸运,汇聚了一批受过优质教育、兼具紥实专业功底与丰富媒体经验的人才:他们都有多年在传统媒体从事编辑、设计、技术、策划、管理的深厚工作背景,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累积了成熟的实战能力,是业内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业务始终聚焦教育领域,让这批专业人才得以摆脱过去「多线作战」的局限,全身心投入教育媒体相关工作。他们每天围绕学校需求钻研探索,不仅快速积累了大量针对教育场景的实战经验,更凭借紥实的专业能力,精准洞察到学校不仅需要基础的资讯传播,更渴求定制化、高品质的配套服务。
比如我们与众多学校合作的客制化刊物业务,从学校概览、升学指南、家长教育刊物,到校本教材、校园手册等,每一份作品都凝聚了团队的专业判断,从内容策划、编辑校对,到设计呈现,都紧扣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实际需求,这份「懂教育、懂学校」的专业性,是我们区分于其他媒体的核心优势。
以设计手册为例,团队在与学校老师合作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校仍在使用传统的黑白印刷手册。我们觉得,这本要陪伴学生一整年的小册子,值得拥有更贴心的设计与呈现。于是,团队的设计师们结合学校的校本特色,为手册每一个版面注入丰富色彩与独特设计感;更贴心的是,小学手册的胶套特别采用拉链式设计,考虑到小学生常需要夹附通知文件、校费现金等物品,拉链胶套能起到安全储物的作用,也帮学校和家长解决了孩子容易丢失随身物件的实际问题。
正因为团队这批专注于教育媒体工作人才的硬实力,我们才能不断拓展业务边界,从最初的印刷与电子媒体,逐渐延伸到活动策划、校园美化、学校官网制作、电子教育平台开发等领域。
教育传媒看似业务种类在无限扩充,但其实我们始终只专注于「教育」这一件事,而这批拥有深厚实战背景的专才,正是我们能坚守这一方向、并真正践行以上提到「因为专注,所以专业」这一理念的核心支柱。
记者:在教育传媒,你们的「流量秘密」是什么?
周日发:其实教育传媒从来没有所谓「流量秘密」——反而,我们是主动放弃了那些追求流量的捷径,因为很多所谓流量秘密,本质都是靠哗众取宠的传播方式,并不符合教育领域的专业属性。
比如市场上不少网站会为学校做排名,这确实是很多家长关心的议题,但有些网站使用了似是而非的数据随意排名,把学校面积、网站点击率这类和教学质量不相干的指标也纳入评分,甚至有网站向学校收费就能提升排名,这种做法对学校和家长都是一种误导。所以《香港教育杂志》创刊号就做了「学校排名榜不尽不实,误导家长影响选校」的专题报道,当时也得到了很多深受其害的学校的正面回响。
面对家长最关心的升学问题,我们从来不会为了流量去制作这类排名。《香港教育杂志》始终坚持深入介绍每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特色和课程优势,提供真实、有参考价值的资讯。这种务实、不投机的风格,让学校和家长都觉得我们可靠,而这种信任与支持,对我们来说是最宝贵的。
另外,教育传媒也坚决拒绝报道没有事实根据的教育界传言,尽管这些八卦新闻会带来最多的流量,我们仍坚持耻与为伍。比如有人匿名投诉校园事件,有些传媒没查证事实就先报道,即使容许当事人回应,但这种所谓「两边公平发声」的做法,早已经对当事人造成了严重伤害。我也呼吁同业能检讨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让校长和老师能安心专注做好教育工作,而不是浪费时间应对传媒公审带来的压力。
记者:近期教育传媒宣布落户深圳,开拓内地市场,将香港教育资讯带入内地。这一决定基于何种考量?香港教育资讯在内地有哪些价值?
周日发:落户深圳是筹备多年的计划。当前,大湾区教育交流日趋频繁,内地家长关注香港教育,不再仅为升学,更多是想了解多元教育模式;内地学校也期望通过交流提升教学品质。落户深圳后,我们将成立「深圳市全港教育资讯有限公司」,一方面系统性地向内地家长介绍香港学校的教学特色、课程优势与家校合作经验;另一方面搭建两地学校交流平台,组织研学活动、教学研讨会,让资讯不仅是传递,更能落地合作。
记者:回望七年创业路,如今教育传媒又迎来开拓内地市场的新起点,你对公司的未来有何展望?
周日发:展望未来,我希望教育传媒能成为「两地教育交流的纽带」——不仅让内地家长更了解香港教育,也让香港学校更好地融入大湾区教育发展。我们计划打造「大湾区教育资讯平台」,整合两地学校资源、课程资讯与升学指南,让家长与学校可一站式获取所需资讯;我们还会组织两地学生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交流中互相学习。
七年前创办教育传媒,初衷是解决香港本地教育资讯的传播断层;如今迈向内地市场,同样是为了回应大湾区家长对优质、权威教育资讯的需求。不论公司规模扩大多少、业务拓展到哪里,服务教育、服务家长的核心从来没有改变。我最深的体会是教育资讯行业绝不能急功近利,最需要的是耐心与责任。未来或许还会面临新的挑战,比如两地教育政策的调整、市场需求的变化,但只要我们守住初心、扎根行业,专注做好教育资讯服务,就一定能走得更稳、更远。我始终期望,教育传媒能成为学校充分信任、家长安心依赖的品牌,真正为两地教育交流多做实事、做好事。
b88b1fcf268522ff6ee42fc23fc5197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