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政府策略推展数字教育 配合国家建设科技强国

文: 教育传媒

教育资讯 教育专业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41期 施俊辉博士 数字教育 数字教育策略发展督导委员会

数字教育已成为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深刻影响国家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全方位赋能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为培育创新型人才、建构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发展数字教育,不仅是对时代发展趋势的精准掌握,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策略。特区政府积极配合国家的数字教育政策及创科发展方向,制订并推行相关政策措施,并于今年一月成立「数字教育策略发展督导委员会」,由教育局副局长施俊辉担任主席,为推动香港学校教育的数字转型集思广益、出谋献策,培育年青人成为未来的创科人才。

丰富经验、扎实基础 开辟教育新赛道

在香港,发展数字教育并非全新的事物。早在1998/99学年,香港已开始推行资讯科技教育发展策略。多年来,从学校软硬件的逐步提升,到 Wi-Fi 的全面铺设等,香港在数字教育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基础。为配合国家的教育数字化策略,特区政府全力推行相关措施,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今年一月,教育局更成立「数字教育策略发展督导委员会」,推动香港数字教育的发展。

现时本港学校在运用数字工具提升学与教方面,已有相当基础。施俊辉表示:「在疫情期间,学校普遍通过运用各种数字工具和混合教学模式,支援学生在家学习,亦积极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达致『停课不停学』。」社会复常后,局方亦继续了解每一间学校推动数字教育的情况,包括软硬件、教师培训等,令本地的数字基础更进一步。

科技辅助教育 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平衡技术创新与教育本质、人文关怀及多元化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数字教育策略发展督导委员会自成立以来,明确了四个核心策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第一个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施俊辉表示:「教育局强调『守正创新』,在培养学生科技技能之前,必须先要灌输正确的科技使用观念与道德准则,保证学生利用数字化工具『做好事』、『读好书』。」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持续涌现,教育发展也面临变革,学生和教师都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然而,价值观与人文情怀仍是大前提。学生需要具备道德使用技术的意识,学会辨别资讯,避免被工具控制;教师则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新技术带来的教育模式转变中,始终坚持教育的本质,并在数字教育中彰显价值观。

加强师资培训 解决技术追赶

第二个目标是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迅速提升数字能力,以应对新的教学挑战。为此,教育局积极推动教师对人工智能的学习和应用,除了举办培训课程和分享会外,还与香港教育城保持紧密合作,加深教师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例如,教育局举办国际高峰会,专注于人工智能的探讨,让学界更了解科技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同时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此外,学与教博览及首届「数字教育周」的举办,更旨在提升整个学界对数字教育的关注度和意识。

教育局将陆续推出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工具,例如「『智』为学理」拨款计划,支援中学科学科教师应用人工智能进行日常教学。施俊辉补充:「这些数字工具和人工智能技术能作为教学的小助手,帮助教师在行政、备课、分析和改卷等方面的工作。」他希望学界能以积极的态度拥抱数字教育,共同探索教育与科技融合的新模式,为香港的未来培育更多具备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善用资源支援 跨越数字鸿沟

第三个目标是提升学校的数字教育基建,确保推动数字教育的公平性,以缩小数字鸿沟,特别是在基层学校和少数族裔学校中,由于资源有限,学生在接触和使用数字教育资源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教育局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提供平板电脑和上网费津贴等方式,建立完整的支援网,确保基层学生能得到适切的支援和照顾,公平地接受数字教育的机会。

施俊辉也指出,不同学校之间的数字教育程度不一,无可避免地存在差异。他表示:「如果小学的数字鸿沟较大,当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升上同一所中学时,学习的差异也会更为明显。部分学生在初小时期已接触简单的指令和编程,而另一些学生则未曾接触过,若一切都从基本教起,将会浪费有潜能的学生的学习机会。」

有鉴于此,教育局会定期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每所学校推行数字教育的实际情况,以便提供更有针对性和适切的支援,特别是对于发展较慢的学校提供协助,缩小数字鸿沟,确保所有学生在任何学校接受的数字教育都能达到基本水平。此外,教育局也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商讨,如何在评估中更好地应用数字工具,以配合数字教育的发展。

数字教育跨境交流 互相观摩取长补短

第四个目标是加强跨界别协作,增强教育界与创科机构、本地、内地及海外不同层面的联系,以推动数字教育的发展。以姊妹学校计划为例,透过与内地缔结姊妹学校关系,为两地教育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更促进两地师生紧密的情感。香港的数字教育拥有良好的基础,并兼具国际化的特色与优势。借由跨境交流互相学习,香港的学校可以参考内地在数字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借助数字技术丰富和优化课程资源,深化更多有趣有益的爱国主义和价值教育内容,并在多元化的环境下进一步发展数字教育,彰显香港教育的优势。

施俊辉分享到访内地学校的经验,指出中国资讯科技发展蓬勃,数字工具和AI系统已正式投入使用,能够智能搜集信息,分析孩童的运动量和偏好设施,并将结果反馈给老师,帮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营造出更好的校园环境,减轻教师负担,丰富学生的校园体验。

「教师的角色绝对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数字化工具应作为教育者的辅助工具优化协助处理庞大的数据和资料性工作,并适时提出建议,让教师能够专注于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仍然是教育主动权的掌握者,具备最终的决策能力。」施俊辉指出,因此优质教育基金拨款为初中科学科提供人工智能辅助教育的初衷,正是为了降低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遇到的困难。

探索数字教育切入点 支援引入数字技术

如今,人工智能应用已经迈向各行各业,对每一个专业领域,每一个职业都带来了新的体验。施俊辉指出,数字教育是一项持续的工作,鼓励学校积极探索数字教育的切入点。例如数字体育不仅能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体育活动,解决课时和场地的限制问题,还能借助科技的力量,使体育活动变得更加便利和有趣,有助于学生的精神健康和情纾缓。

而对于国家已成熟应用的一些数字教育技术,教育局亦乐意协助学界进行本地适应和调整,如解决繁简体字转换及课程设计匹配等问题。施俊辉强调,国家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已超前于西方国家,在网络安全保障方面也表现出色,香港可以借鉴和应用这些技术,以提升本地的数字教育水平,让香港的学校在数字教育的浪潮中,与时俱进,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