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实现科技兴教 培育未来创新人才

文: 教育传媒

教育资讯 教育专业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41期 林峰博士 香港教育城 数字教育

要让数字教育真正走进校园,缩小科技发展下的差异,减少科技条件和运用带来的阻滞尤其重要。为应对相关挑战,香港教育城配合政府制定的四层策略,以缩小数字教育资源和应用水平之间的差距。首先,「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不仅教授其技术应用,更培养数字公民意识,并通过AI和STEM课程激发学习兴趣。其次,「加强数字教育相关的教师专业培训」,帮助他们加强数字教育、工具和素养的应用,从而为学校设计有趣的课程,激发学生对AI和数字教学的兴趣。

数字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创新科技为教育改革和学习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但同时亦需留意教育公平性。林博士指出,当前香港学校在数字教育及不同情境中的应用方法和质量存在差异,这与25年前香港教育城成立时互联网普及初期的情况相似:一些学校因资源充足,能迅速引入最新技术,而另一些学校则因资金、师资或基础设施的限制,进展缓慢。此外,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许多教师在接受教育时未曾接触过AI或数字工具,导致教学实践中出现「技能滞后」的情况。随着数字教育延伸至家庭层面,部分家长对新技术的认知不足,也影响了数字教育的推广工作。

配合四大核心策略 带动数字教育发展

要让数字教育真正走进校园,缩小科技发展下的差异,减少科技条件和运用带来的阻滞尤其重要。为应对相关挑战,香港教育城配合数字教育策略发展督导委员会制定的四层策略,以缩小数字教育资源和应用水平之间的差距。首先,「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不仅教授其技术应用,更培养数字公民意识,并通过AI和STEM课程激发学习兴趣。其次,「加强数字教育相关的教师专业培训」,帮助他们加强数字教育、工具和素养的应用,从而为学校设计有趣的课程,激发学生对AI和数字教学的兴趣。

第三层策略「优化数字教育基建的配套」,重点在基础建设,旨在有效协助业界推出相关应用系统或架构配套设备。最后,「加强与本地、内地或国际创科机构、专上院校及相关界别联系」,构建完整的教育科技生态系统,促进优质数字教育内容和工具的有效流通。上述四个层次相互联系,缩小各校在数字发展上的差异,实现均衡发展,同时兼顾不同教育阶段的需求,切实推广数字教育。

「10/20/70」培训策略 提升数字教育能力

接纳并学习新科技是一个漫长且困难的过程,要做到熟练使用的前提是必须要接受过专业且系统的培训学习,如何提升教师学习有关数字教育工具方面的专业知识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又要如何有效推进并能够持续发展,就成为了达成数字教育走入校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香港教育城针对教师的数字教育能力培训,采用了系统化且多层次的支援策略。这一培训机制基于「10/20/70」专业培训理论,以全面提升教师运用数字教学工具的能力,内容包括10%「教师培训」、20%「同侪交流,互相启发」和70%「理论知识落地」。在此框架下,香港教育城推出各种内容与方法,提升教师在数字教育中的教学能力,促进香港数字教育的长远发展。

今年7月,香港教育城将迎来重头戏,首次整合「学与教博览」与「人工智能国际高峰会」,升级为「数字教育周」,推动学界的数字教育氛围。林博士表示,活动特别基于「10/20/70」专业培训理论设计,期望透过「数字教育周」增强教师的专业交流与体验,进而提升教育工作者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

在10%「教师培训」方面,香港教育城提供灵活的「Go e-learning」平台,让教师能观看由专家和资深教师分享的影片,建立对数字教育的基础概念、知识和参考同侪的教学方法;在20%「同侪交流,互相启发」层面,教城7月举行的「学与教博览」将举办逾270场主题演讲、研讨会、教学演示等,教师亲临博览可以与同侪直接交流,启迪个人专业发展。

70%「理论知识落地」,则鼓励教师参与完整的「数字教育周」活动,在7月2-4日「学与教博览」中与同侪交流、听专家分享,另外可即场在600个参展商中获得最新的数字教学工具或是教学方案,协助实际应用。今年亦有不少新增的区域和节目,让教师更易获得想要的知识和体验。此外,7月4-7日举办的「人工智能在语文及不同科目的学与教应用国际高峰会及会后工作坊系列」,邀请专家分享创科教育(包括人工智能教学应用),推动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师参与完整的「数字教育周」活动,就能理论与实践兼容并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希望让业界和同工了解如何有效地将数字教育落到实处。数字教育并非全新概念,而是过往IT教育的升级版。」林博士表示,通过整合业界优质工具与资源,使教师能更精确地获取所需支援。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培训生态系统,不仅能提升教师的数字教学能力,还能确保香港的数字教育持续发展,与时并进。

25周年旗舰活动 推动数字教育风气

香港教育城今年喜迎25周年银禧,因此特别推出一系列崭新的项目,让学生不论在数字素养、创新技能、正向思维等方向均有裨益。25周年庆祝活动以「与专家对话」的分享讲座拉开序幕。首场讲座于3月14日圆满结束,主讲嘉宾是香港女子剑击奥运金牌得主江旻憓女士,她以体育运动精神为主题,分享了自己的运动生涯和成长故事。林博士希望借此活动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

在「学与教博览」部分,除了传统内容,活动还加入了新元素,设置了600个专业摊位和300项博览节目,强调「个性化参与体验」。为了满足不同教育工作者的需求,大会设计了不同的专区和路径,包括语文专区、STEAM专区和学生专区。同时,还设立了「Startup Zone」,汇聚本地教育科技初创企业,展示最前沿的教学创新概念。

另一重点是「人工智能国际高峰会」(AIinLT),专注于深度专业发展。7月4至5日的峰会将会有来自全球各地的教育从业员,围绕如何在课堂运用人工智能帮助教与学进行演讲和示范;7月6至7日的会后工作坊系列,教师将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在各种教育环境中有效使用人工智能。峰会更设有「技术供应商汇展」,向教师和学生介绍有助提升学习效能的技术性和数字工具。

此外,香港教育城除了全力支持教育局制订的数字教育策略,亦发挥「超级联系人」角色,连结政府、创科界、教育界及研究机构,例如早前与四位策略伙伴签署合作备忘录,实践跨界合作,建立「AI教学生态圈」,推动教育界与创新科技界深化合作,培育具国家观念、承担和国际视野的新一代,开展「科技兴教」的新篇章。

开发家长应用程式 科技延伸至家庭

过去,香港教育城主要服务的对象为学校、教师和学生,但近年来也积极关注家长群体,将数字教育延伸至家庭。林博士指出,许多家长对子女使用AI工具完成作业产生疑虑,不了解子女的课业需要。为此,今年香港教育城希望加强家长的参与,特别开发家长应用程式,透过科技帮助家长理解数字教育,建立更和谐的家庭学习环境。例如,开发「怎说好」应用程式能将家长的语句转化为正向表达方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亲子沟通。林博士解释,现代家长虽然重视对子女的关心,但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方法,而「怎说好」正好能补足这方面的空白。透过将科技融入家庭支援,数字教育得以不再仅限于校园,而是在更广泛的教育领域中延伸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