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学习转型

文: 教育传媒

教育资讯 教育专业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41期 仇恒初校长 香港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联会委员

作为一所特殊学校的校长,我深切体会到教育工作者在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时面临的独特挑战。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学习支援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近年,我校办学团体联同六间特殊学校及四间主流小学,获得优质教育基金(QEF)资助三年的「电子学习配套计划」——「运用大数据『教得精 学得准』,进一步发展一站式电子学习平台及教学资源,以照顾不同学习需要」,利用科技的力量,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开创了崭新的学习模式。借此机会,将分享我们的实践经验,重点探讨如何运用科技与数据,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打造更有效的学习模式。

电子学习对特殊学生的革命性意义

在现今的教育环境中,电子学习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而言,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传统的电子学习模式往往未能充分考虑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特殊需求,许多现成的电子学习资源缺乏针对性的设计,难以满足这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这种局限性正是我们申请「电子学习配套计划」的初衷:开发一个能够真正照顾特殊学生学习差异的一站式电子学习平台,透过数据分析实现「教得精、学得准」的教学理念。

电子学习对特殊学生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无可比拟的个性化潜力。计划的核心理念「差异化教学」与「精准评估」,正是基于对特殊学生多样性需求的深刻理解。透过科技的力量,我们能够为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的学生,设计专属合适的学习方案,提供更弹性的教学方式,开发互动性强的游戏化学习模组。这种针对性的设计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不但为老师提供更多教学工具,让每位有不同学习需要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真真正正可以因材施教。

数据驱动的教学革新是电子学习另一项关键优势。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即时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困难,而我们的平台能透过持续收集和分析学习数据,实现了真正的「精准评估」。这种基于实证的教学方式,使教师能够准确识别学生的学习瓶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将有限的教学资源精准投放在最需要的领域。例如,系统的数据仪表板可以直观显示全班学生在各科、各个范畴学习点的掌握程度,帮助教师快速定位需要加强的教学内容。

平台功能与教学实践的创新

为了满足特殊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我们在平台上设计了多层次的电子教材。这些教材不仅涵盖学科知识,还特别注重互动性与可访问性。例如,针对读写困难学生,教材提供语音朗读与图像辅助功能;对于自闭症谱系学生,则设计结构化的学习任务与视觉化指引。此外,与主流学校在「同一框架下」的原则,教材内容紧扣课程框架,并连结学习进程架构(LPF),确保教学目标清晰明确。

由于数据驱动的教学是计划的重要一环。我们开发了专用的数据分析平台,能够即时收集并分析学生的学习表现。透过仪表板功能,教师可以快速掌握全班或个别学生的学习进度,识别常见的学习难点,并根据数据调整教学重点。这种即时反馈机制,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也让评估更加科学化与个性化。

计划成效与专业反思

自计划实施以来,我们观察到多方面的正面影响。首先,学生的学习动机明显提升,尤其是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对电子学习平台的接受度很高,他们能够透过适合自己的方式参与学习,减少了挫败感。其次,教师的教学效能亦有所改善,数据分析工具帮助他们更精准地识别学生的需求,从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支援。

然而,计划的推行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挑战。例如,部分教师初期对新科技的适应需时,需要通过培训与实践逐步掌握平台功能。此外,数据隐私与安全性亦是重要的考虑因素,我们必须确保所有学习数据的处理符合相关的法规要求。

迈向包容的教育未来

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每个孩子都值得拥有发挥潜能的机会。QEF电子学习配套计划的初步成果,让我们更加坚信科技与教育结合所能创造的改变力量。展望未来,我们将以三个核心方向持续深化这项计划的影响力:技术优化、资源共享、专业发展,务求进一步强化「教得精、学得准」的计划初衷。

教育创新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在推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技术适应、资源分配等各种挑战。但每当看到学生透过我们的平台取得进步时,这些困难都变得微不足道,这种转变正是驱使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正如非洲谚语所说:「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整个村庄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共建这个支持特殊学生的「教育村庄」,为他们开创更包容、更充满希望的学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