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安教育筑根基 多元共育铸栋梁
教育专业 教育资讯 教育传媒 教育局副秘书长 陈碧华博士 国安教育 教育局 政策 课程教育局一直采取多元化措施,支援学校以「有机结合」、「自然连系」、「多元策略」、「互相配合」、「课堂内外」、「全校参与」的方式推行国家安全教育。一方面将国家安全教育与其他教育板块相结合,融入学校课程中;另一方面,在课堂内外推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教育局副秘书长陈碧华博士表示:「不论是国家安全教育,还是国民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不同岗位的人员都有共同责任落实。通过教育实现立德树人,不仅要让下一代具备知识与才能,更要做到德才兼备,将来成为建设社会的生力军。」
跨学科推行模式 自然连系学科
陈碧华指出,国家安全涵盖多个重点领域,鉴于现有课时有限,通过跨学科的形式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更为合适。事实上,早在2021年,国家安全课程框架已提出以跨学科模式将国安所涵盖的各类国家安全重点领域(如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网络安全等)融入不同学科中,让教育界同工清晰掌握不同学科所蕴含的国安元素。例如,抗日战争相关课题便与国土安全、政治安全紧密相连,从而达至「有机结合、自然连系」的教学效果。
专业资源支撑 确保权威性与准确性
为确保国家安全教育的权威性与准确性,教育局提供多项专业资源配套。陈碧华介绍,教育局除了提供丰富的教材及学与教资源,还定期组织教师培训,邀请专家与资深教师分享。此外,教育局还向学校赠送多本权威著作,包括内地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毕雁英教授和清华大学法学院王振民教授的书籍,以及律政司编撰的教材,教师能通过这些资料准确把握授课核心,确保传授的知识正确无误。
配合四个学习阶段 贯穿国安教育体系
自2021年起,教育局便沿用「四个学习阶段」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推行国家安全教育,从而使小学至高中阶段的国家安全教育能横向连系,亦能纵向衔接发展。
陈碧华具体解释,部分学科与国家安全教育联系较紧密,例如小学的人文科、初中的公民、经济与社会科、高中的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这些学科不乏直接探讨国家安全的课题,发挥小学至中学不同学习阶段纵向衔接的效果。
此外,每个学科都包含与国家安全相关的内容;网络安全、金融安全等20个国家安全领域的内容,已存在于约27个学科中,与国家安全教育建立横向联系。这种不同学习阶段的纵向连贯,以及不同学习领域、学科及╱或课程范畴,让国家安全教育的覆盖更全面、更有系统,而学校亦会因应学生的学习阶段调整教学内容。
陈碧华补充,部分国家安全领域的内容,中小学生未必能彻底理解。为配合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需要,教育局着重「自然连系」,在小学阶段侧重与生活、个人体验及家庭相关的内容;随着年级提升,再逐步增加较学术性知识,例如引入金融安全、极地安全等课题。
课堂内外相互配合 融合知识与价值观
教育的根本在于知识、技能与态度的培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准确的知识,更要通过自身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同,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而课堂之外,学生的亲身体验同样重要。
陈碧华举例说,学生通过内地参访活动,如走访东江水源头、体验军事活动、参观军校等,能直观接触国家安全的相关领域。学生在参访历史古迹时,可透过文化遗产体会「文化安全」,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代代相传的奋斗历程,进而建立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
这种课堂内外的相互配合,能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更深刻的感受,实现知识与价值观的融合,促进国家安全教育的成效。
持续优化课程 教育与时俱进
教育局一直重视课程优化的工作,以配合学生的需要与社会变化。陈碧华坦言:「持续推进课程发展与优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教育局极为重视的工作。」过去几年,教育局在课程的优化上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小学阶段将开设人文科及科学科,初中阶段把「生活与社会」改为「公民、经济与社会科」,高中阶段则对通识科进行改革,更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2025年的国家安全课程框架同样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参考了国家教育文件、最新法例及学者的研究,确保与国家整体教育方向和最新的发展相契合。
在教学方法上,教育局也在不断丰富课堂内外的学习体验,例如积极安排内地参访、组织红色资源考察团等,帮助学生认识国家发展历程,了解新中国的建立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教师培训工作也同步优化,让教师掌握最新的教学技巧,探索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学,力求让学生更立体地学习国家安全知识。此外,教育局还通过「国家安全齐参与」计划等活动,收集教师设计的优秀教案,供全港教师参考,形成教学经验共享的良性循环。陈碧华强调,「教育同工的支持和参与至为重要。我们感谢教育界同工与我们共同学习、一同进步。」
全方位教育规划 树立正确国家观念
国家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下一代树立国家观念、培养民族感情与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念。为实现这一目标,教育局从多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优化课程,明确制定清晰指引,使教育局内部及教育界同工能依据指引推动国家安全教育;二是更新教学配套资源,通过与时俱进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例如融入多媒体元素以辅助教学;三是丰富教师培训形式,不仅在香港本地举办讲座,还组织教师赴内地考察、参加学习社群等,通过经验分享与互相观摩,激发教学灵感、优化教学法。
在学生学习方面,陈碧华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局积极举办多项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例如各类比赛、专题研习,以及围绕抗战胜利 80周年、全运会等重要日子开展的活动等。陈碧华表示:「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我们不仅更能掌握他们的需要与学习成效,更能以此为重要依据,助力教育局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支援措施。这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有助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念、深厚的民族感情与客观的历史观念。」
三大重点推进教育 多元策略立德树人
陈碧华认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育人?』无论甚么时候都是教育工作的重要问题。教育局会持续通过咨询议会、调查研究、意见征集、学校探访等多种方式,希望能将不同的策略以『点』、『线』、『面』方式,回应上述三大问题,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