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革新教与学 发展国际人才高地
教育专业 教育资讯 教育传媒 教育专业41期 张泽松博士 数字教育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教育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数字教育犹如一股强大的浪潮,推动着教与学模式的创新与升级,也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国际人才开辟了崭新途径。香港城市大学电机工程学系教授张泽松博士深耕教育与科技领域,在他的洞察中,数字教育正以多元态势重塑高校、中小学的教学场景。数字教育的变革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教育理念的全面升级。随着数字教育的深入发展,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技术与人文的结合。
个人化与团体式学习并行
张泽松指出,当前数字教育在高校的推进主要集中在个人化学习和团体式学习两个方向。人工智能和其他数字技术的出现,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当学生在学习过程遇到瓶颈,或对某些概念未能透彻理解时。透过数字化技术或人工智能,可以如同一个『learning buddy』般陪伴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协助,实现个性化学习。」然而,张泽松指出学生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存在弊端,容易忽视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
因此,在推行个人化的同时,高校也应开展团体式学习模式,改变传统以「教师讲授,学生听书」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知识消化。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同行者,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判断知识与资讯的准确性。张泽松指出,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在许多学科和高校中已逐步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科技打破教育界限 实现全球知识共享
数字技术现时已全面覆盖备课、教学过程及课后学习三个主要阶段。这不仅包括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还涵盖上课时的互动及课后的延伸学习。例如,高校引入如DeepSeek这类线上聊天机械人,为学生提供即时的学习支持和资源获取,提升了学习的灵活性和效率。
张泽松相信未来教育将会朝着几个方向发展。首先,技术进步将突破语言障碍,透过耳机等设备实现即时语音翻译,彻底改变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让学生无需掌握多种语言即可进行有效交流,从而促进全球化的合作与理解。
其次,学习空间及地域的界限也将因科技的发展而逐步消融。随着香港多间大学在中国内地建立分校,教育资源和教学理念可以跨越地理界限,让更多学生受益。科技使得学习不再局限于本地的大学,而是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知识共享,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的学习经历。
发挥大学带动作用 提升中小教育质量
对于中小学数字教育的发展,张泽松认为大学能够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香港拥有约500间中学和500间小学,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未来的课堂可以实现跨校联动,让同一区域的学校共同合作,进一步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知识的累积。
大学的学术环境和资源不仅能够提升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的学习空间。随着时代变迁,教育模式也在不断演变,过去只有大学生或博士能够发表研究成果,而现在高中生也能透过专题研习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显示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作的潜力。
张泽松进一步指出,未来的教育体系需要更多理工科毕业生担任教师角色。开放渠道,吸引有志于教育的理工科专业人才进入教学行业,能够提升教学的专业性,还能促进不同背景教师之间的合作。跨领域协作将对整个教育界的专业支援和数字教育的推进起到积极的作用。
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迎接机遇与挑战
数字教育的推进已不再局限于高校的论坛,全球各地均在积极发展这一领域。首先,现时全球对数字教育的支持力度显著增强。例如,近期在武汉举办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吸引逾百个国家参加,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分享最佳实践和创新理念,推动数字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其次,政府针对数字教育的发展成立数字教育策略发展督导委员会,制定政策和指导方针,以促进数字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反映了当前教育政策对数字化转型的重视。此外,政府正推动「AI for Science」的方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教授科学科目,将AI教学与数字教育有机结合。张泽松指出,「AI for Science」只是第一步,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扩展到语文、体育等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为未来的学习环境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正确使用科技 培养资讯素养
在当今教育环境中,数字科技的应用已经成为常态,对教学和学习的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有效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科技工具,资讯素养的培养必须成为数字教育的核心任务。资讯素养不仅涵盖对信息的获取和评估能力,更包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学生的指导者,教师的角色变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需要教授知识,还应引导学生慎思明辨,帮助他们识别科技的优势与潜在风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信息,避免在使用科技时滥用或过度依赖,从而培养出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