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桨 文化为帆 领航开拓教育新时代
教育资讯 教育专业 教育传媒 校长专访 教育专业41期 黄国强校长 长洲官立中学当科技与教育深度交融,当创新思维碰撞育人初心,教育将被重新定义。长洲官立中学黄国强校长深耕IT领域,以代码编织知识网络,于去年9月接任校长一职,开启教育领航新征程。在数位化转型加速的教育时代,他将如何以科技为笔,书写独特的教育篇章?本期新校长对谈,邀您一同走进长洲官立中学,聆听黄校长以IT视角勾勒的教育蓝图,探索科技与人文交织下的育人之道。
Iris:「作为拥有深厚IT教学背景的教育管理者,积累了丰富的数码化管理与团队协作经验,在接任长洲官立中学新校长后,如何具体融入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尤其是在师资培训体系建设、课程创新优化,以及校务运营效能提升等方面?」
黄国强校长:积极探索新技术 融入教育者温度
回顾过往的教育经历,对资讯科技早有涉猎,并在多所学校从小做起,到如今担任校长一职,每一段经历都让我收获满满。在不同学校岗位上,有机会负责学生发展、教务管理等多个职务,深入参与学生成长和学业提升的过程。曾有校长分享,即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也不必时刻彰显自我,而是要真心希望同事和学生超越自己,这句话一直铭记于心。
资讯科技和数据驱动在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长洲官中而言,同事们善于利用各类数据调整教学策略。例如,依据初中学生的学习数据,调整高中应对公开考试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深度;参考考评局的数据报告以及校本试题的答题情况,对教学进度和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疫情虽然过去,但我们仍在关注后疫情时代学生和家长的感受与需求,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和重点。
除了传统的数据应用,我也积极探索新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早前,我组织同事尝试了不同的AI应用平台,同时也让中六学生在应考公开试前体验这些新工具,反馈效果良好。这些尝试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是数码化工具,还是人工智能,本身或许是冰冷的,但只要融入教育者的关怀与温情,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作为空降校长,深知融入团队的重要性。为了让老师们感受到我的工作热情和诚意,会主动与他们沟通,明确告知学校的方针和关注事项。我也向同事们详细介绍了各项措施,并希望在本学年就能看到这些措施为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好好把握当下,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Iris:「据悉,您刚上任校长时即面临学校的公关危机。作为新任领导者,如何迅速调动过往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构建全方位应对策略?在处理危机过程中,既要兼顾信息透明度与隐私权保护,又需协调家校间的有效沟通及维护良好公众关系,可否分享具体历程?」
黄国强校长:妥善处理危机 沟通化解难题
新到任时,能够参与危机处理工作,对我而言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过往不同校长的经验分享,以及同事间协作的宝贵经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危机处理的首要关键在于处事处人,我所在的学校团队十分优秀,一直以来都在开展正确且有效的工作。作为官立学校,我们严格遵循既定指引,在分区或其他相关部门的协助下,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我们清晰地梳理需要处理的信息,明确行动方向,即使当时正值假期,无法与大部分家长面对面交流,我们也会通过多种渠道及时传达。学校网页、学习平台、即时通讯工具等,都成为了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而对于一些重要事项,我们选择面对面沟通,确保信息准确无误、解释清楚明白。
这次危机处理的经历,深刻感受到同事们对学校的一片赤诚之心。部分同事在事件发生时可能身在外地旅游,却能立刻投入工作。这也让我意识到,危机处理必须讲究步骤,尤其是涉及信息科技相关的危机,分析和解决都刻不容缓。但同时,事情并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按部就班。最终,家长们对处理结果的反馈十分积极。在与家长会面,或是在社区与街坊交流时,大家都表达了对学校的信任,相信学校有能力保障学生的学习与校园生活,这也让学生们对学校重拾信心。
学校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许多家庭几代人都在此求学,这种长久以来建立的信任值得我们用心维护和传承。这次危机处理的经历也让我明白,最关键的是要全面了解情况,再向相关持份者进行详细交代,清晰阐述学校立场和事件发展进程,如此更有利于冷静分析问题,也能为其他老师提供借鉴经验。全校上下一心共同参与危机处理,才能让家长和学生重获信心,最终妥善解决危机,为事件画上圆满句号 。
Iris:「从副校长到校长,这一角色转换过程中,您认为最具挑战的环节体现在哪里?在未来推动学校发展的进程中,您计划怎样保留和提升过往行之有效的团队协作模式,并结合新职位赋予的职责,带领长洲官立中学在教育创新实践与社群信任构建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黄国强校长:秉持以人为本 共谋教育发展
教育局提供了丰富的培训资源,各式各样的课程让我收获颇丰,从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在以往的工作中,历任校长也十分注重对副校长的栽培,他们毫无保留地分享管理经验,并给予副校长们充分的实践机会,让我们明白如何做好副校长,以及未来若担任校长职位,该如何谋篇布局。这些前辈们分享的点点滴滴,都成为了我工作中的实用小贴士。
在担任副校长期间,我便意识到与同事建立良好联系的重要性。初来乍到时,彼此间对能力和工作风格都不甚了解。而我会尽可能了解同事的工作经历,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过人之处,从而更好地与他们合作。当年作为中层管理者时,也曾得到副校长和校长的支持,获得了充分发挥能力、利用资源服务学生的机会,如今也希望能沿着这个方向,协助同事专业成长。若发现同事有想法、有能力,但尚未完全发挥潜力,会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
升任校长后,亦对副校长的工作有了更深的思考。我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尊重副校长的职权,重要事项一定让他们知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二是当有同事直接向我反映情况时,会引导他们先与副校长沟通,确保副校长了解整个决策流程。校长决策绝非一言堂,我乐于倾听各方意见,但大家都需基于全局考虑,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特别是在官立学校,有着严谨的工作流程和组织架构,必须严格遵循,不能因个人想法而随意跳过必要环节。
如今担任校长,权力越大,责任也越重。我深知时间宝贵,「只争朝夕」不仅是我的工作心态,更是行动指南。珍惜在这座小岛上工作的每一刻,希望在能力范围内,尽力做好每一件事。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限制和阻力,如何将阻力转化为助力,是我面临的一大挑战,也是经常与师生们探讨的话题。本学年,我亦将继续推进各项工作,不断改进、优化,为学校的发展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