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抗感与清热解毒
清热解毒 抗感 金银花 菊花 板蓝根 甘草 麦冬近日面对疫情,不少人会饮用抗疫汤茶,希望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当中如金银花、菊花、板蓝根这类清热解毒药材,是否适宜经常饮用,我们又应如何摄取呢?
在中医理论中,并没有「细菌」、「病毒」的字眼,表述来自外界的致病源时多用外感「邪气」、「疫疠」之气等概念。针对热性邪毒,根据「热者寒之」的治则,宜选用寒凉性质的中药,此类药材品种繁多,其中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不少对细菌(如金黄葡萄球菌)、病毒(如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是以,近期的抗疫方部分也针对抗菌、抗病毒的目的选取药材,药方整体偏于寒凉,市民在清楚了解中药性质、副作用和摄取宜忌后,可酌情使用,但建议先咨询中医师。
踏入秋冬寒冷季节,饮用寒凉中药也应谨慎,若没有感冒但感咽干不适,相比服用寒凉中药,其实可先以麦冬6 克、甘草3 克煲水代茶饮用,以助利咽止痛并取益气滋阴之效。
抗疫常用中药举例:
金银花:性味甘寒,归肺、心、胃经,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常用于痈肿疔疮、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热毒血痢等。夏季时,可适量饮用以清热解暑,防治咽喉肿痛、小儿热疮热痱等,成人份量约6-9 克,小儿宜份量减半,以500 毫升水煲沸约3 分钟便可。G6PD症(即蚕豆症)患者忌服,以免增加溶血反应的风险。
菊花:性味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常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目赤头昏、疔疮肿毒等。疏散风热时多用黄菊花(即杭菊),清肝明目则多用白菊花(即滁菊)。平日焗泡茶饮时,用3-6克已可。
板蓝根:性味苦寒,归心、胃经,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常用于发热、咽痛、疮毒等。因其药性寒凉,故不宜日常服用,出现咽痛疮肿时可取6-9 克煲水饮用。
以上的药材,皆常见于治疗风热感冒、咽痛、温病、热毒外侵等病症的药方、中成药中,其中菊花擅清头痛目赤,金银花、板蓝根多用于咽痛疮肿。脾胃虚寒,如易胃痛腹泻,或体质偏寒,如易手足冰冷者,不宜饮用。
甘草: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能补中益气、清热解毒、驱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常用于心脾气虚、咳嗽有痰、腹痛、四肢挛急兼痛、缓和药性、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食中毒等,但湿滞胀满人士不宜饮用过多。
麦冬:性味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能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常用于阴虚燥咳、口渴咽干、肠燥便秘、心烦失眠等。因其滋润性质,大剂量能引起腹泻,另外,感冒时不宜自行服用。
如希望饮用有助抗疫的日常汤水,宜选用兼顾扶正固本与抗感解毒的汤方,如笔者工作的机构——博爱医院设计的汤方便以桑叶、菊花、南杏清肺,芦根、麦冬清热生津,黄蓍补气,茯苓、陈皮、熟薏米、炒扁豆、藿香共奏健脾和胃、行气化湿之效,再以甘草调和诸药。
抗感解毒,有赖强健的脾胃升清降浊,顺利消化吸收饮食营养,把代谢物、毒素等排出,加上充足睡眠、舒畅心情和适当运动,便是最天然可靠的防线。